供应链管理究竟该怎么“管”?
来源:CPPM注册采购经理服务中心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会寻求帮助,也许是和朋友,也许是找同事,总之,万事总有解决之道。
同理,当企业的管理出现问题,客户个性化需求、成本压力、市场预测、同行竞争......就应该多加关注供应链管理上是不是有疏漏。
二十年前,因为当时创新性的产品非常少,产品是非常标准化的,大家追逐成本。
二十年后,产品的多样性导致质量就尤为重要,进而,交货也变成重中之重了。
从单纯的比价格到比质量,一直到现在的交货、质量、成本、柔性服务、速度、创新,整个竞争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很多的演进,所以,对供应链的理解就要从内部到外部,从一个厂家变成一个协作共同体。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如何管理供应链这个看似复杂的综合体。
万 变 不 离 其 宗
整个集成供应链包含整个链条上的各个参与者,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客户,以及通达客户的分销渠道,这都算供应链的一部分。
整个供应链形成了一个很复杂的网络,如何让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这个网络里面高效、快速、低成本的流动,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这就是集成供应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的问题。
从它的业务内容上来讲,供应链的实质分成供和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户,一方面是供应商,中间是物的加工环节、配送环节,以及信息流动和资金流动的环节。
因为最终的核心就是从供方把产品快速提供给需方,所以说它实质上是包含供和需两个方面,期间流动着三种内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根据这样的一个模型可以看出,不管整个供应链管理怎么变更,它的核心要素是永远不会变: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地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客户。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不管是传统商业还是电商,都是把一个更好的产品用更便宜的价格、更准确的配送,以及更高的质量、更低成本的交付给客户。
所以,如果要做管理的优化,就一定要抓住业务的本质,而不要被那些形式上的五花八门的变化所迷惑。
问题业务的复杂度决定了供应链的复杂度,想要完美地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很多的基础性的工作。
简单来说分为以下几点
1、业务要简洁
业务设计如何做到简洁呢?
这需要去分析你公司的供应链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你的企业,包括你的供应商和协作方,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些要素相互之间是怎么连接的,有多长的周期,里面有没有很多浪费的环节…...首先把这些多余的环节重构,供应链效率就有非常大的提升。
2、产品要透明
传统行业在单品上是可视的,但是消费者要想搜寻满足需求的产品,它就是不可视的。
因此,电商在可视性上进行了改善,客户很容易随时随地知道企业的产品是什么样的。
电商的购物车功能,推荐功能,这些都是改善可视性的方式,这种通过主动推送给客户的可视性,实际上也提升了对应的销售。
对客户有了可视性,就可以更好地准备后端的供应,所以可视性是非常重要的。
而所谓的信息集成,就是通过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的集成,将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提升,特别是供应部门、采购部门,如果随时随地能够知道客户想买什么东西,那么就能够更加快速地做出响应。
3、配送要提速
这是从供方到需方中间的一个具体过程。如果信息集成做得好,客户很享受信息透明,那么就需要在配送上为客户提高速度。
在响应快速交付上,就必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用低成本、同时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配送手段。
4、供需要平衡
因为一方面需要快速地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减少存货,所以就存在平衡的问题。这个平衡与市场地位、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品牌公司,品牌黏度非常高,那么客户会愿意等待;你的技术非常好,产品的创新非常好,那么客户也愿意等待,甚至加价进行购买。
但如果你只是一个低成本厂商,那情况就大有不同了。
客户不愿意等,那么就只能是用更多的快速交付和一定的存货来满足需求,竞争策略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同期阅读:
供应链金融五大乱象
作者:邓万永
2016年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到了关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内容:1、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2、探索推进产融对接融合。供应链金融市场就一石激起千层浪,热火朝天!各种砖家、神棍也都趁机出来作妖,霸占了舆论高地。到底是要参与?搅局?还是乱象共生?还好,时不时就一些供应链金融产品或项目爆发风险,才有机会让大众审视该行业,乱象主要表现为五大类(欢迎补充):
一挂羊头卖狗肉
一批贷款公司借打供应链金融舆论东风,大搞“助贷”勾当。以政策导向为幌子,实际融资利率紧踩红线边缘,干着助贷的下作,却要沾污“供应链金融”。供应链既然是“链”,就至少有3家企业参与(上游、自己、下游),2家是“环”,1家算什么供应链?链都没有形成,哪来的供应链金融?正宗来讲,没有核心企业参与的都不叫供应链金融!
二自欺又欺人
2015年至今,大批科技公司前仆后继,献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不能自拔,终究也没有解决风控的问题,不是能力缺陷,而是基础认知问题。最可笑的是,仅利用部分交易数据建立出来的风控模型,臆想风控体系系统输出卖钱,自欺又欺人,这可上升道德问题了!还好被监管部门叫住了,金融机构必须要有自已独立完善的风控体系,谁承担风险谁说了算!
三不是一家人,怎进一家门?
供应链金融当下的主要参与者有四方:既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咨询公司,各有立场和打算。核心企业的主要诉求是“出表”、降低带息负债和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也不是慈善家,除了赚取利息,最好能把动产、不动产以及祖宗三代绑定承担风险;科技公司也不简单,系统卖出去就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维护费或分润);咨询公司最显尴尬,再专业的解决方案,收入也不好量化,打包一起干吧,且需提防金融、科技反水撬客户。总之各怀鬼胎,利益没有合力!建议还是由核心企业自己牵头主导,毕竟是自己的事情,让别人想太多也显得自己太懒惰。
四治标不治本
供应链金融也只是工具,目的是为了降本增效。倘若只谈金融,无非就是借贷;但加上了供应链,就是商业贸易(交易)了!我们的政策导向是偏差的(砖家家学者们的“功劳”和误导)!仅仅是在金融机构立场鼓励降本“放水”,而没能从交易本身入手提高结算效率。让交易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前进,融资一定会下降很多,所以规范商业世界的“秩序”(账期),会比借贷有效很多!而强大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会让企业需要太多的融资,减少负债就是减少财务费用,才是降本增效。
五教训永远比教育好!
正常的供应链金融应该是顺着核心企业上、下游延申,非盲目拓展。当下市场上很多供应链公司却胆大妄为,一心只为上量,大肆闯入未知行业,野蛮开拓,硬是把供应链金融做成了采购!然而高薪高学历的风控常常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流程和需求形同虚设,金融给实业交学费、被割韭菜也只是时间和大小的问题。当然,现在没出事不代表就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