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在由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当代金融家》杂志联合主办的“中国区块链产业大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受邀参加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李礼辉表示,最近区块链的技术在金融行业迅速蹿红,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在第一份货币报告中指出,区块链具有改变金融的潜力。作为一项问世不久的新兴技术,大多还停留在对新事物探讨的阶段,有些人认为去中心化会不会削弱宏观审慎监管?时间戳、智能合约的技术应用有没有潜在的风险?更多人关心的是,是否能应用区块链的技术,创造一个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普惠金融的平台?
对此,李礼辉分享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分布式结构具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区块链技术最初应用比特币的时候,的确是一种去中心的技术结构,现有信息技术系统都是有中心服务器实现所有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存储。区块链则是通过构建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和参与者共事的协议,形成不需要中心的,大规模的数据库系统,所有约定的参与者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即使部分节点受到攻击或者损害,也不会影响整个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信息更新。这种结构其实有很高的硬件需求:第一,海量的数据存储需要更大的空间;第二,数据同步需要高速的网络;第三,各个节点的容纳能力需要达标和均衡,一旦没有产生交易链成果系统的容纳能力,那么交易就自动进入队列排队,给体验者带来不良的体验。
因此,李礼辉认为,完全去中心化的结构,只能适用于比特币这类交易,而在金融应用的场景中,高交易量是常态,同时金融产品和服务通常是跨平台的。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出发,李礼辉认为,分布式的概念更加贴切准确。我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比较发达,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建成超高速、大流量、中心化的信息技术系统,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各家金融机构共同组建分布式的联盟链,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确保交易速度,实现合规控制的目的。而且,金融的本质是让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就一定装进法规和监管的笼子。
程序信任能够加持商业信用。比如说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或者支付平台,进行信息的验证和信任积累,区块链则是通过输血方法来解决信任问题,所有的规则都以程序来表达,只要信任双方的程序,共可以建立互信,创造信用。
第二,实现价值交换中的限制性或条件性,即交易中的各项约束。因此,基于区块链价值交换活动,都可以通过编程化的方式和各种限制条件进行控制。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支柱,体现契约精神和契约原则,以及上升到公权力,对于建立良好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具有基础性意义。
李礼辉称,票据是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也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工具,现行票据业务存在的缺陷,主要在于难以管控,包括贸易背景造假、票据真实性、利用票据违规、融资、套利等等,票据业务监管只能通过审核的方式来进行,缺乏全流程和审查的手段,监管的效率低、成本高。
第三,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信息的查询、验证和保护。现在社会产生的信息是海量的,几何式增长的,可以分为共享信息、专有信息、私密信息,共享信息的价值在于真实,专有信息的价值在于归属维护它的知识产权,互联网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但往往难以证明共享信息的真伪,难以确认专有信息的所有权,也难以保护私密信息的安全。
第四方面,有效管控风险,才能确保新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把复杂的经济生活变得简单易行。例如,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跨境回款,节省时间,便捷支付。在医疗保健、互联网等等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也开始暴露,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风险管控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五方面,审慎乐观的投资前景。区块链技术已经形成齐头并进的格局,今年5月份,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成立,今年6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了区块链研究工作组。区块链的技术从比特币应用扩展到金融领域,已经形成的趋势不可逆转,但目前总体上还处在起跑阶段,参与者齐头并进,观望者还有跟进的机会,也可能后来居上。
在区块链的底层技术方面,除了比特币以外,目前尚未有新的突破,在区块链的应用层开发方面,例如区块链上的智能和约目前取得一些进展,但是要达到可以成熟应用的水平。李礼辉预计可能还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
起跑阶段的格局意味着风险投资机会,目前侧重于初创企业,但是投资的金额不太大。2015年美国区块链跨境支付公司Circle获得高盛和IDG资本投资。中国的万向控股成立了一个5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区块链的投资前景审慎乐观,未来应该有巨大的空间。(证券时报/曾福斌)
对区块链有兴趣的朋友,联系微信 进区块链新金融官方群
【热文推荐】